亚非语言学院曾文昊同学担任2025成都马拉松韩国与澳大利亚跑团随行翻译

10月26日,2025蒙牛成都马拉松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鸣枪开跑,3.5万名跑者开启“穿越三千年”的奔跑之旅。来自亚非语言学院朝鲜语专业的2023级学生曾文昊,以随行翻译身份全程护航韩国与澳大利亚跑团,不仅保障赛事顺利推进,更在赛前带领跑者探访熊猫基地、人民公园、宽窄巷子,用专业双语能力搭建起体育竞技与文化体验的双重桥梁。

“赛前让跑者读懂成都,赛中才能更懂赛道。”这是曾文昊此次服务的核心理念。跑团抵达首日,他便化身“文化翻译官”:提前完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线上预约,向韩国跑者清晰解读“凭护照核验入园”规则,还贴心提醒“9点前是熊猫最活跃时段”;当韩国跑者金润植为太阳产房幼崽惊叹时,他即时翻译“熊猫宝宝出生仅100克左右,约等于一支钢笔重量”,让“滚滚”萌态更添直观记忆点。

人民公园之行,是跑者沉浸式感受成都慢生活的关键一程。在百年鹤鸣茶社,曾文昊细致演示盖碗茶“茶船、茶碗、茶盖”的用法,精准翻译“茶盖斜放表示需添水”的老茶客暗号;茶博士用一米长铜壶掺茶时,他同步解说这项特色技艺;澳大利亚跑者尝试采耳时,他实时传递师傅“放松头部不要动”的提醒,帮大家捕捉“酥麻感从头顶窜到脚底板”的奇妙体验。耳畔的麻将声、嬢嬢们的龙门阵,经他翻译后成为最鲜活的成都日常注脚。

宽窄巷子的“寻宝式”探访,则藏着老成都的历史韵味。曾文昊特意避开主街人潮,带跑者走进青砖墙小巷,介绍“这里的建筑保留清末民初格局”;在一家手作店,韩国跑者对竹编工艺感兴趣,他即时翻译匠人讲解的“非遗竹编需经劈丝、染色等十二道工序”;傍晚红灯笼亮起时,他还帮澳大利亚跑者用韩中双语记录“光影映老墙”的美景,圆满实现他们“打卡真实成都”的心愿。

赛事当日,曾文昊的双语能力成为关键保障。凌晨起点处,他为韩国跑者翻译“衣物存放分区规则”,帮澳洲跑者沟通解决跑鞋不适问题;赛道上,他乘保障车随行,在28公里世遗赛段讲解“眼前古建筑与李冰治水智慧的关联”,在补给点介绍“川味凉面配醪糟的专属特色补给”。当跑者冲过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终点线,韩国领队郑填馨用中文称赞:“从盖碗茶到赛道规则,每段翻译都满含温度。”

“翻译不只是语言转换,更是文化传递。”看着跑者们手持熊猫玩偶、竹编纪念品与完赛奖牌合影,曾文昊感慨道。在2025成都马拉松的赛道上,他既是赛事服务的“传声筒”,更是成都文化的“讲解员”。这场实践让他深刻体会到,专业外语能力正让世界读懂——雪山下的公园城市里,藏在赛道与街巷中的历史厚度,以及浸润生活的烟火温情。

亚非语言学院始终秉持“以实践育人才、以文化塑能力”的培养理念,将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流、社会服务深度融合。通过搭建赛事翻译、国际交流等实践平台,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,既强化了“语言+文化”的综合素养,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外语学科的社会价值。(供稿:曾文昊)